北京市鄉村旅游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歷經自發發展、數量擴張、規范發展和品質提升四個階段。目前,北京市鄉村旅游呈現快速發展與品質提升并進的局面,形成了由鄉村景區、民俗旅游村、休閑度假村、觀光農業示范園以及鄉村節事構成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但是,北京市鄉村旅游還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初級觀光產品比重大、產品開發同質化嚴重、產品布局單體化明顯、產品標準體系不完整、產品營銷方式較落后、鄉村環境破壞較嚴重、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鄉村旅游發展資金少。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加速推進北京市鄉村旅游從初級觀光向高級休閑、從同質開發向差異發展、從單體經營向集群布局的轉變,構建鄉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鄉村旅游產業的規模和質量、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全面升級,北京市應積極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并通過制定《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系列標準規范各業態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北京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不少蝸居都市的現代人開始將目光轉向具有清新田園風光和濃郁鄉土文化氣息的鄉村,北京的鄉村旅游悄然興起。這一時期北京市鄉村旅游的主要特點是:旅游形式以郊區農村觀光、學生郊游和農家樂為主;經營方式以農民自主經營為主;鄉村旅游所需的基礎服務設施極不完善;尚未出現與鄉村旅游相關的規范、標準和制度,鄉村旅游處于自發發展狀態。
1998年北京觀光農業工作會議之后,作為觀光農業的一種類型,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活動迅速發展。這一時期北京市鄉村旅游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鄉村旅游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到2002年底,郊區已有10個區縣開展了鄉村旅游接待活動,鄉村旅游接待戶達到1520戶。二是鄉村旅游產品逐步豐富。北京郊區已形成食宿接待型、觀光采摘型、特色餐飲型、休閑度假型和生態健身型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產品。三是經營理念亟待轉變。鄉村旅游經營者特別看重菜品質量、味道和價格,而對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關重要的一些因素,如特色、環境、服務等沒有高度關注。四是經營方式趨向多元化。鄉村旅游經營方式從農民自主經營逐漸轉變為村集體經營、農戶自主經營、政府主導經營、混合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
2003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和實施了推進北京郊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221行動計劃”,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鄉村旅游進入了規范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北京市鄉村旅游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相關標準逐步完善。為支持鄉村旅游發展,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市農委、旅游局會同市相關部門,先后制定了鄉村旅游評定標準(試行)和扶持政策。2004年底,市旅游局同市發改委、市農委聯合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05年,市旅游局會同市農委在《北京郊區民俗旅游村(戶)標準》(試行)的基礎上,對《鄉村民俗旅游村(戶)等級劃分與評定》進行立項,經過反復調研、專家論證,于4月30日通過北京市和國家技術監督局的批準,6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二是市場競爭逐步規范。由于相關標準的制定,這一時期的鄉村旅游逐步走上“有序化發展”的道路。
為促進鄉村旅游的結構優化與品質升級,北京市于2007年推出了24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逐步帶動了全市鄉村旅游的整體提升。這一時期北京市鄉村旅游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標準規劃。2007年,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13條“一溝一品”的溝(帶)地域鄉村旅游規劃。二是高視角審視。為促進北京市鄉村旅游的升級換代,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多個涉及鄉村旅游的專項調研報告,如北京環城旅游鄉村休閑度假帶研究、北京郊區旅游用地需求與功能配置研究等,這些調研成果已經或將對北京鄉村旅游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三是高質量建設。北京市規劃建設了一大批投資規模大、旅游品質高、市場前景看好的旅游項目,鄉村旅游逐步走上了品牌化發展的道路。
傳統意義上“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的鄉村旅游已經不能滿足市民對鄉村旅游品牌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差異性的要求。近年來通過不斷培養,北京市已形成了由鄉村景區、民俗旅游村、休閑度假村、觀光農業示范園以及鄉村節事構成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
北京鄉村景區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目前,北京郊區共有144處A級景區,其中5A級景區2處、4A級景區42處、3A級景區30處、2A級景區50處、1A級景區20處。
從分布來看,鄉村景區分布呈現北密南疏、西強東弱的特征。重自然景源的鄉村景區近郊很少,中郊區集中,形成從北京正北方向延伸到西南方向的環形風景名勝區帶;重人文景源的鄉村景區近郊集中,以博物館、游樂園為主,遠郊以長城、陵寢、宗教文化景區為主。
據不完全資料統計,懷柔和密云的自然景區數量排第一位,分別占總量的18%;延慶排第二,占總量的14%;房山、昌平排第三位,占總量的13%;通州的自然景區最少,占總量的1%。北京市重自然景源的鄉村景區主要依托資源有三類:一是山脈資源。北京的山按城區的方位來說,分為北山和西山。北部為燕山山脈,層巒疊翠,自西向東直;二是水文資源;三是生物資源。
北京的人文資源的等級最高,影響最大。在郊區,有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明十三陵三處世界文化遺產。A級人文型景區在郊區的分布情況為:房山數量最高,占19%;昌平、密云、延慶、門頭溝、通州、平谷、順義、大興分別占15%、14%、13%、13%、10%,5%、5%、3%、3%。北京市重人文景源的鄉村景區主要依托資源有四類:一是長城資源;二是邊貿古道資源;三是皇家陵寢;四是革命遺跡。
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已有17000多個農戶開展鄉村旅游,市級民俗旅游村達到154個,民俗戶8713戶。全年共接待游客1613.5萬,同比增長27.2%,實現收入10.5億元,同比增長29.2%。北京市的民俗旅游村大致分為八種類型:國際風情型、創意產業型、品牌餐飲型、新村建設型、景區依托型、生態示范型、古村聚落型和民族文化型。
從分布來看,民俗旅游村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和西南部遠郊區縣,以懷柔、延慶、房山、昌平為主,近郊幾乎沒有,其它區域較少。民俗旅游村的地域分布呈現三大特征:一是西南郊區沿河流分布,永定河、拒馬河、清水河沿岸都是民俗村密集區;二是西部地區沿交通干線分布,北京通往周邊地區的國道如108、109、110、111等國道沿線都是民俗村密集區;三是北部地區沿溝谷帶分布,懷柔、平谷地區尤為明顯。
國際風情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具有濃郁的異域鄉村風情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懷柔區慕田峪村、海淀區管家嶺村等。國際風情型民俗旅游村以國外特有的民俗風情等為核心吸引物,突出對異域氛圍的營造,帶給游客對異域風情的真實體驗,能滿足大多數游客追求新、異的心理,并易形成與其它鄉村旅游地錯位競爭的發展格局,是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重要創新與補充。
創意產業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鄉村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展創意產業所形成的氛圍,開發藝術家社區等具有鮮明創意產業特色旅游產品的一類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通州區宋莊鎮、昌平區下苑畫家村等。創意產業型民俗旅游村把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業有效結合起來,豐富了鄉村旅游產品的內容,提高了鄉村旅游地的吸引力。
品牌餐飲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飲作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從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延慶縣柳溝村、懷柔區楊樹下村等。游客對旅游地的深層體驗,“從味蕾開始”。特色餐飲,是鄉村基于飲食傳統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經營的旅游服務。該類民俗旅游村抓住了旅游者對特色餐飲細致追求的心理,從旅游者的“口”入手捕獲其“心”,帶動鄉村旅游地聲譽的快速擴大和旅游者數量的迅猛增長,不僅能有效增加農民的收入,還能促進農民衛生意識和環境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新農村建設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在旅游資源豐富的村鎮,把村鎮建設與旅游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國家和地方對于農業產業化、扶貧開發、環境保護、城鎮建設等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運用于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解決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薄弱和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等問題,消除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從而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昌平區鄭各莊村、平谷區玻璃臺、將軍關、掛甲峪和南宅等。新村建設型民俗旅游村把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有效結合起來,在新農村建設中注重對旅游功能的開發,實現了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雙贏,有利于農村環境的整體改善和農民收入的穩步增加,是農村現代化和文明化進程中的歷史性邁進。
景區依托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旅游景區(點)開展鄉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區(點)的部分服務功能分離出來,吸引周邊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并融入一些鄉情活動,從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旅游發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海淀區車耳營村、房山區十渡鎮、房山區中英水村、懷柔區紅螺寺村、昌平區瓦窯村、延慶縣西大莊科村、密云縣花園村等。景區依托型民俗旅游村以鄉村旅游地周邊景區的客源為主要客源,并依托這些景區發展旅游服務業,在完善景區服務功能的基礎上,能實現鄉村旅游接待戶自身的致富,從而達到景區發展與自身發展雙贏的結果。
生態示范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生態環境作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產品,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密云縣石塘路村、昌平區鄭各莊村、昌平區香堂村、昌平區羊臺子村、延慶縣秀水灣村等。生態示范民俗旅游村以生態環境為核心吸引物,發展鄉村旅游業,滿足游客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能夠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
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濃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為核心吸引物,以保護為主,因勢利導開發旅游,促進鄉村發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門頭溝區爨底下村、門頭溝靈水村、門頭溝琉璃渠村、門頭溝沿河城村、門頭溝椴木溝村、昌平區長峪城村、延慶縣岔道村、密云縣遙橋峪古堡民俗村等。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以古村落的特色建筑與文化為核心吸引物,滿足游客對古村歷史與文化體驗的需求,能夠在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達到古村落建筑與文化保護的目的。
民族文化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為基礎,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引導少數民族農民參與旅游開發,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懷柔區七道梁正白旗村、懷柔區項柵子正藍旗村、懷柔區老西溝鑲紅旗村、大興區巴園子村、昌平區西貫市村、密云縣古北口河西村等。民族風情型民俗旅游村以鄉村旅游地特有的民族風情為核心吸引物,突出對民族特色的挖掘和展現,將民族文化與旅游有效地結合起來,滿足游客體驗民族文化的需求,能達到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旅游業發展等多重目標。
目前全市已形成100余處休閑度假村,主要的依托資源有生態農業、溫泉、森林、旅游景區(點)、體育設施等。
從分布情況來看,北京的休閑度假村主要分布昌平、平谷、懷柔、密云和延慶等山區、半山區區縣以及西北六環外側的平原區和淺山區。休閑度假村的地域分布呈現兩大特征:一是近郊平原地帶受距離影響形成一個六環附近的度假環帶,主要集中在通州和順義地區;二是中遠郊地區具有明顯的“環水”情結,在各郊區分別圍繞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十三陵水庫、金海湖、紅螺湖、永定河、拒馬河、清水河形成了密集的度假村分布區,而具有一定人文景觀或山地景觀的地區分布尤為集中。
生態農業依托型休閑度假村大都采用前村后園,以園養村,以村促園的經營模式,其中90%以上的土地用于種植、養殖業,10%的土地用于休閑、娛樂、康體、會議、餐飲等設施的建設。其典型代表是朝陽區的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
溫泉依托型休閑度假村通過開發地熱溫泉,建成溫泉療養地、戲水池、游泳池等,使度假者通過溫泉浴達到醫療、保健作用。北京郊區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溫泉型度假村較多,如位于昌平區小湯山鎮的御林湯泉度假村。
森林依托型休閑度假村即利用森林資源,在森林內或森林公園旁修建的度假村,游客可以在這里呼吸到城市里享受不到的新鮮空氣。其典型代表是順義區的北京綠色度假村。
景區依托型休閑度假村大都修建在旅游景點周圍,游客白天可以領略風景區的秀麗風光,夜晚可以在度假村休息、娛樂。其典型代表是懷柔的神堂峪山野度假村。
體育設施依托型休閑度假村是以大型旅游設施如高爾夫球場、滑雪場、足球場、羽網球館等為依托,進行配套設施開發的度假村,主要滿足運動休閑的需求。其典型代表是豐臺區大井體育公園休閑度假村、大興區采育陽光休閑度假村。
旅游地產依托型休閑度假村以房地產開發為依托,大部分是具有異域風情的度假別墅群。其典型代表是密云的瑞海姆田園度假村。
除上述六種類型的休閑度假村外,北京市還有會議型休閑度假村,如怡生園國際會議中心;狩獵型休閑度假村,如北京天龍狩獵山莊;科普文化型休閑度假村,如地球村等。
依托特色農產品、農業高科技、牧場、水庫等資源,北京郊區已建成各類觀光農業園200余個。
從分布來看,各區縣情況相差不大,順義排第一位,占14%;昌平、懷柔、密云、門頭溝居第二位,分別占10%;海淀、房山、大興,分別占7%;朝陽、平谷、豐臺分別占5%。北京市觀光農業園的地域分布呈現兩大特征:一是市級農業觀光農業園主要集中在近郊和中郊;二是近、中、遠郊農業觀光園項目各異。近郊地區的觀光園以科研、觀光、采摘、科普、康體為主,以“新技術、新品種、高科技、現代化”為主要特色,充分體現現代農業、都市農業的發展水平。中郊地區的觀光園以采摘、娛樂為主。遠郊地區的觀光園通常依托其它景區存在,項目種類繁多。
農園觀光型觀光農業園是指以展示種植業的栽培技術或園藝、農產品及其生產過程等為主,建立的觀光農園、教育農園、農業農園、市民農園或租賃農園等。其典型代表有朝陽區的朝來農藝園,昌平區小湯山的燦爛陽光少兒農莊、海淀區的錦繡大地農業觀光園等。
農園采摘型觀光農業園利用開放成熟期的果園、菜園、瓜園、花圃等,供游客入園觀景、賞花、摘果,從中體驗自摘、自食、自取得果(花)農生活和享受田園風光。其典型代表有懷柔區的鄉間情趣園、門頭溝區的瑞豐花果園和龍泉香杏園等。
養殖園體驗型觀光農業園通過飼養家禽、家畜、蜜蜂等,開發參與功能,滿足游客的體驗需求。典型代表有順義區的神農卉康蜂情園等。
漁場垂釣型觀光農業園利用水庫、池塘等水體開發垂釣、駕船、劃艇、食水鮮和水上娛樂等內容的水域旅游活動。典型代表如懷柔虹鱒魚養殖、垂釣點等。
生態科技展示型觀光農業園利用生態示范區或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吸引游客,使他們在休閑中增長知識。典型代表有昌平區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等。
鄉村濃厚的鄉村氣息為市民度過傳統節日提供了絕好的背景,鄉村因時因地打造的地方性節慶活動也是促使市民到鄉村旅游的重要動力。目前,北京鄉村節事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民俗型節事活動,如湯河川滿族風情節等;另一類是創新型節事活動,如平谷國際桃花節等。目前北京市主要的鄉村節事活動已達60余項。
民俗型鄉村節事是以傳統的鄉村民俗節日、民俗活動、民俗文化及特殊物產為依托開發的一種鄉村旅游產品。典型代表有懷柔區“斂巧飯”民俗風情節等。
創新型鄉村節事是指依托各類鄉村旅游資源,通過不同主題創新性開發的一類鄉村旅游產品。典型代表有平谷國際桃花節等。
目前,北京市鄉村旅游產品仍以初級觀光產品為主,高級休閑旅游產品比重較小,這點在鄉村景區和觀光農業園兩類產品中表現最為明顯。從鄉村景區來看,北京鄉村景區呈現冷熱不均的發展特點,大多數冷點景區的旅游活動形式仍是留在淺層面的走馬觀花式,未深入挖掘該景區所屬地區的“地格”,缺乏參與性、休閑性、體驗性強的旅游產品;從觀光農業園來看,數量眾多的觀光農業園大都側重觀光產品的開發,而對游客迫切需求的教育、休閑、體驗等旅游產品重視不夠。
北京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傾向,鄉村旅游產品的特色體現不足,這點在民俗旅游村、休閑度假村和鄉村節事三類產品中表現最為明顯。從民俗旅游村來看,目前北京市眾多的民俗旅游村真正具有特色的少之又少。通常在一個小景區周圍就布局多個民俗旅游村,各個民俗旅游村又未有自己的特色,純屬重復建設;從休閑度假村來看,休閑度假村在建設過程中大都缺乏規劃、布局不合理。另外,休閑度假村市場競爭重點只是放在價格及改造升級上,僅僅靠提高檔次進行競爭,未從產品特色等更高層面尋求突破,最終必將陷入惡性競爭的循環中去;從鄉村節事來看,各區縣的鄉村節事從名稱、內容、受眾等方面都缺乏差異性,真正結合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開發的成功的節事活動十分鮮見。
北京市鄉村旅游產品仍處在單打獨斗的層面,產品多為單體化布局,嚴重影響了產品的體量和市場影響力。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各鄉村旅游接待單位沒有意識到聯手經營、共拓市場的重要性;二是政府層面缺乏相關的促進政策和聯動措施;三是受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各地不具備集群布局的條件。鄉村旅游產品的單體化布局導致各地的重復建設、同質開發,造成對鄉村旅游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另外,還影響了大體量、高規格、高品質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不利于鄉村旅游產品的升級。
目前,北京鄉村旅游產品存在的同質化等問題都與產品標準體系不完整有關。北京市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視鄉村旅游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如出臺了《北京郊區民俗旅游村(戶)標準》、《鄉村民俗旅游村(戶)等級劃分與評定》等。但這些標準尚不能改變目前鄉村旅游產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產品開發類型趨同、產品文化特色不足、產品布局單體化等諸多問題。北京市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經營不規范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旅游項目開辦審批不規范,很多項目沒有申辦報告,沒有經專家論證,沒有一定的審批手續,自發、盲目發展;旅游項目尚未納入旅游部門的正式管理范圍之內,其開業、停業都較隨意;價格不合理,任意定價,價格過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現象;經營人員素質差,服務水平低,不能滿足游客的要求;對旅游項目沒有嚴格的考察和動態跟蹤管理,缺乏定期評估和淘汰制度等。
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營銷。目前,北京市鄉村旅游在市場營銷方面存在四個突出問題:一是由于鄉村旅游經營者資金有限,導致營銷投入不足;二是由于政府層面缺乏合作,鄉村旅游經營者缺乏聯合營銷意識,導致鄉村旅游單體營銷;三是由于鄉村旅游產品較為單一,鄉村旅游經營者水平有限,導致鄉村旅游營銷方式缺乏創新;四是由于鄉村旅游市場分析不足,營銷手段單一,導致營銷效益有限。
由于各地的重復建設和不合理開發,導致北京鄉村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以旅游度假村為例,很多旅游度假村全憑開發商個人的偏好進行設計,無論從環境保護,安全管理上,還是獨特個性上都沒有周全的考慮。而且,休閑度假村過度密集于景區周邊及旅游道路沿線,嚴重影響了周圍環境。另外,很多鄉村旅游地在發展中沒有認真分析本地的資源優勢和客源市場,既不做市場調查和投資分析,也不做規劃設計,導致產品低層次開發,嚴重破壞了鄉村生態環境。
較之其他鄉村旅游地,北京鄉村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但從發展鄉村旅游的角度看,北京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仍有待升級完善。這不僅表現在郊區道路、郊區停車場、郊區照明設施、郊區環衛設施、郊區醫療救助設施、郊區郵電通信設施等公共設施方面,也表現在鄉村旅游接待單位的道路、停車場、餐飲設施、住宿設施、購物設施等旅游服務設施方面。
無論是開發鄉村景區,還是發展鄉村民俗接待、開辦觀光農業園、開發休閑度假村、舉辦鄉村節事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投入資金,用于產品開發、宣傳、人員保障等方面。但是,目前由于農民資金量有限,投融資渠道相對較窄,招商引資難度較大,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等,鄉村旅游發展的資金還比較缺乏,這也導致鄉村旅游產品難以實現升級發展和集群布局。
為加速推進北京市鄉村旅游從初級觀光向高級休閑、從同質開發向差異發展、從單體經營向集群布局的轉變,構建鄉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鄉村旅游產業的規模和質量、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全面升級,北京市應積極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并通過制定標準規范各業態發展。具體如下:
結合區縣旅游資源特色,北京市可以開發八類鄉村旅游新業態,分別是:鄉村酒店、國際驛站、采摘籬園、生態漁家、休閑農莊、山水人家、養生山吧、民族風苑。
國際驛站(International Homestead)指以家庭(戶)為基本旅游接待單位,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
采摘籬園(picking gardens)是指能提供觀賞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農作物等休閑活動的高新農業實驗基地或種植基地,具有觀賞、采摘、學習和科普等綜合功能。
鄉村酒店(Rural Hotel)是指具有休閑、娛樂、求知、教育功能的綜合性旅游住宿單位。是將農業景觀、生態景觀、田園景觀與住宿、餐飲設施進行結合,能夠為游客提供鄉村休閑體驗的經營主體。
養生山吧 (Wellness Mountain Bar)指依托山地資源,以綠色健康、修身養生為經營理念,從事頤養身心、健康休閑、舒適度假的活動場所。
休閑農莊(Leisure Farm)是指占地100畝以上,以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為依托,以農耕文化為核心,利用田園景觀為游客提供鄉村生產生活休閑體驗以及住宿、餐飲等基本服務設施的經營主體。
生態漁村(Eco Fishing Household)指依托鄉村良好的自然生態、村容風貌和漁業特色產業,以“魚、漁”和水體景觀為主題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飲、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等服務的鄉村旅游接待場所。
山水人家(Natural Village Household)指具有一定規模,以自然山水景觀為資源實質、以游山玩水為代表活動,能夠為游客提供集觀光、娛樂、住宿、餐飲、購物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山水環境度假場所。
民族風苑(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al Village)是指以少數民族建筑、服飾、風俗生活形式和宗教信仰與生產方式等為依托,集中展示少數民族風情,以提供少數民族風情體驗為特色的旅游休閑娛樂綜合接待場所。
為避免鄉村旅游的同質化競爭,鄉村旅游新業態也應當錯位開發。結合各區縣的旅游資源特色,近期:朝陽重點發展國際驛站;通州重點發展休閑農莊;房山重點打造養生山吧;大興重點打造采摘籬園;昌平重點發展鄉村酒店;密云重點打造生態漁家;懷柔重點打造民族風苑;延慶重點發展山水人家。遠期:在各區縣打造多種業態,豐富產品形式,提升產品檔次,帶動鄉村旅游產業升級。
結合區縣的新業態開發水平,北京應該通過打造鄉村新業態集聚區,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精品項目和典型示范區的建設。如打造“朝陽區國際驛站鄉村旅游新業態聚集區”、“通州區休閑農莊鄉村旅游新業態聚集區”、“房山區養生山吧鄉村旅游新業態聚集區”、“大興區采摘籬園鄉村旅游新業態聚集區”、“昌平區鄉村酒店鄉村旅游新業態聚集區”、“密云縣生態漁家鄉村旅游新業態聚集區”、“懷柔區采民族風苑鄉村旅游新業態聚集區”、“延慶縣采摘籬園鄉村旅游新業態聚集區”等。另外,在遠期可以結合區縣發展實際打造多業態集聚區。
為便于京鄉村旅游的整體品牌及其后期管理,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水平,保護鄉村旅游生態環境,建議北京市旅游局制定《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系列標準,推進鄉村旅游經營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系列標準應包括由9個部分分別為《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1部分:通則》、《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2部分:國際驛站》、《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3部分:采摘籬園》、《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4部分:鄉村酒店》、《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5部分:養生山吧》、《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6部分:休閑農莊》、《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7部分:生態漁家》、《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8部分:山水人家》、《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第9部分:民族風苑》。上述標準應從環境要求、住宿設施、餐飲設施、基礎設施、安全要求、服務要求、社會貢獻要求等方面對各業態做出具體規定。
北京市要不斷創新鄉村旅游市場營銷方式,大力實施鄉村旅游新業態品牌營銷,圍繞新業態品牌打造設計營銷活動,并實現營銷理念、營銷手段和營銷主體的升級。營銷理念升級要求鄉村旅游新業態營銷以“綠色”為核心,運用綠色營銷手段,傳播綠色理念,樹立鄉村旅游的綠色形象;營銷手段升級表現為整合多種營銷手段,打造全方位營銷網絡,通過口碑營銷、網絡營銷、事件營銷、關系營銷、媒體宣傳等各種營銷方式讓游客了解鄉村旅游新業態,并運用廣泛營銷和重點營銷相結合的方式強化營銷效果;營銷主體升級表現為新業態的營銷要實現行政和行業主管單位、鄉村旅游企業、鄉村旅游個體經營者等多主體的合作。
鄉村環境的保護要求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必須尊重生態,其文化展現必須傳承鄉土。因此,鄉村旅游新業態產品必須強調“生態性”,要求其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保護鄉村原生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和農耕文化,實現開發與保護的有效結合。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做到三點:一是鄉村新業態產品的開發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設計,并嚴重執行新業態標準;二是新業態產品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標準,提供合格的產品和服務;三是旅游局等行業管理部門必須做好監督,以保護鄉村環境。
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增強鄉村旅游發展后勁的根本。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需要旅游局、發改委、財政局、交通委、農委等部門的聯合,上述部門應該建立良好的工作協同機制,對鄉村旅游地的道路、環衛設施、郵電通信設施、照明設施、污水排放系統、自來水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及燃氣系統等進行規劃、完善。各鄉村旅游新業態接待單位也應按照標準進行建設,不斷完善區域內的旅游接待設施,以保證鄉村旅游的接待質量。
鄉村旅游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強力的資金支持,為此需要不斷拓寬鄉村旅游新業態的投融資渠道。一方面政府要加大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新業態產品開發、生態補償、宣傳促銷等方面的投資;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市場規律,引入社會資本,增加對鄉村旅游新業態項目的投資。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吸引國際資本進入鄉村旅游;二是充分運用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的資金;三是通過寬松的投資環境吸引具有先進經營理念的外來投資者進入。五是政策優惠吸引大項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