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氣溫漸寒,而在北京周邊的山村里,瓜果種植業卻搞得紅紅火火,山溝溝“變身”瓜果溝。北京打造“溝域經濟”,生態種植、觀光農業是重點。目前,全市具備發展溝域經濟條件的溝域229條,總長度約2108.7公里,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并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的溝域有17條。近年來,隨著政府資金和技術投入的增加,溝域經濟保持穩定較快增長。
村委給櫻桃當“保姆”
進入房山區東村,筆者看到許多村民采摘草莓的身影。東村由于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氣候涼爽。8到10月份是市場上草莓的空白期,然而在東村,高山反季節草莓種植依舊能搞得紅紅火火。
東村村委副書記孫光亮告訴筆者:“我們東村原是個貧困村。今年搞高山草莓種植,解決了我們村的兩大難題:增收和解決剩余勞動力。平均每戶年收入增加1.5萬元左右,同時解決了村里50多人的就業。明年,我們準備加大種植力度,由現在的20多戶擴大到50多戶。過不了幾年,我們村也會成為富裕村!”
近年來,“瓜果經濟”在北京眾多山區可謂碩果累累。在海淀區七王墳村,村委當起了村民櫻桃種植的“保姆”,從種植到外賣村委都統一規劃,統一品牌,該村年人均純收入萬元以上。在懷柔區花園村,村委打造集瓜果、花卉、蔬菜、苗木、糧食作物于一體的立體生態農業,村人均純收入已接近兩萬元……
溝域經濟全面提升了山區經濟發展水平,北京溝域人均社會經濟總產值年均5萬元左右,個人年收入增長率超13%。這些原本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落后村,依靠瓜果種植,逐漸走上了致富路。
品鮮果還能賞民俗
進入平谷區掛甲峪村,眼前所見是成片的果園,黃的、紅的煞是美觀,游客們或拍照、或品果、或登山,玩興正濃。
掛甲峪村村支書張朝起說:“掛甲峪村現有1500畝觀光果園,以甜桃、柿子、梨為主,是京郊有名的水果之鄉。更重要的是,近年來,隨著果園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前荒棄的山溝都種上了果品,村里變得非常漂亮,游客來得越來越多,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地。”
近年來,北京的山溝地區紛紛走上了旅游觀光地之路:房山區蒲洼鄉采用科學種植,打造奇瓜異果觀光園;昌平區長峪城村依托古村落、古長城,形成瓜果觀光和民俗觀光的有機結合……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孫振鈞說:“瓜果種植發展到一定規模,本身就具有美化山村的功能。特別是北京近年來由于空氣質量等問題,導致居民比以往更有了郊區度假的需求,山區瓜果觀光業的興起正好適應了這種需求。”
要金山也要“綠山”
如今,山溝溝不僅變成了瓜果溝,更成了北京居民度假的美麗溝。資料顯示,溝域經濟在全面提升山區發展水平的同時,也讓山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95%以上的荒山實現了綠化,林木覆蓋率達到了71%,山區77%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治理。
張朝起談到:“環境問題一直也是我們村委會所關注的。村富了,我們就將資金投在生態果園的進一步打造和生態新村建設工程,讓果園經濟和旅游發展都能走上生態可持續的軌道。”
“北京發展山溝生態經濟應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應當在保護的前提下談開發,并且開發方式應當是環保型、生態型的,求速度,更要求生態。”孫振鈞認為,“因為北京是大城市、小郊區,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北京在發展山溝生態經濟的同時,應當在鄉村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同時鼓勵民眾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