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吃慣了大魚大肉、吃膩了平常蔬菜的現代人,開始“移情別戀”于野菜。但記者在京郊采訪了解到,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野菜,許多已不是傳統意義上藏匿于郊野、深山中的野菜了,而是在農田大棚中經過馴化后的人工種植野菜;野菜也由昔日的春秋“限時供應”,發展成為一年四季都能買到。
記者在順義區楊鎮大市場看到,一個攤位前整齊地碼放著幾捆鮮亮的馬齒莧。攤主扯著嗓門向過往人群介紹說:“這是馬齒莧,吃了可以降血糖。”細一打聽,原來攤主姓于,來自平谷,這些野菜都是他在自家小院里種的。老于說,看到野菜越來越受歡迎,他便萌生了種野菜的想法。去年,老于在村邊收集各種野菜種子在院里種,收獲后拿到市場銷售。這些野菜每公斤最低也要六七元,別看價格高,賣得卻很好,每次都能賣光。
業內人士介紹說,現在市場上及部分星級飯店里見到的野菜,大都不是野生的,是被馴化的野菜。有的地方已在大棚、菜田規模種植,有的打著“飛的”從南方運來。在延慶縣永寧鎮陽光沐禾養生蔬菜基地,記者見到了一棚棚頗為壯觀的野菜。基地有71棟大棚,共種植具有抗癌、護肝、補腎、美容等功效9個系列、40余個品種的野菜,如人參苗、枸杞苗、蒲公英、馬齒莧等。記者在棚里看到,這里的野菜經過馴化已和純正的野菜有了不同。如野生的蒲公英一般只有五六片葉子,而基地種植的蒲公英卻是一簇一簇的,一只手都捧不下。
基地負責人褚福利說,這里的野菜大多是市農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院所野生馴化的品種,在種植過程中盡量保證其野生狀態下的營養和性狀,目前大多銷往四星級以上飯店和高端會員專供。在他看來,隨著養生理念的深入人心,野菜勢必會通過人工種植來擴大市場占有率。但他也坦言,經過人工種植的野菜在口感方面相比純正野生的野菜還是偏清淡一些,雖然和中老年人的喜好有差距,但更易被年輕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