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堡鄉位于延慶東部,是延慶四季花海溝域第一站,也是百里山水畫廊溝域的必經之地。據了解,為提升四季花海景觀品質,今年劉斌堡鄉對全鄉環境進行整治和提升,建設多種類大地景觀,著力打造“花海第一印象”。“花海第一印象”濃縮了四季花海溝域和百里山水畫廊溝域的景觀,突出種植了萬壽菊、油葵、馬鞭草等代表兩大溝域特點的作物,突出“第一印象”,讓游客來到劉斌堡便能提前感受和欣賞到延慶兩大溝域的魅力和美景。
為調整傳統的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同時緊抓溝域經濟建設有力契機,展示“花海第一印象”,2013年,劉斌堡鄉投資2000余萬元,立足“產業發展與大地景觀結合,科技創新與示范帶動結合,自然風景與民俗文化結合”的定位,以“多彩田園”為主題,充分利用和考慮不同作物形狀、顏色、習性、效益,合理布局、引導示范,初步構建了花卉、草藥、油料、旱糧、蔬果五大產業體系,并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在大地上做文章,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和多姿多彩的田園風光。
花海第一印象 多彩田園展風姿
為建設好“花海第一印象”,劉斌堡鄉選取集經濟效益與景觀效果于一體的作物,建設了包括“百花園”,大觀頭村牡丹園、南溝村紅掌、蝴蝶蘭花卉基地等園區在內的“多彩田園”,其中“百花園”是建設的重中之重,包括展示區和綜合服務區兩大區域。
“多彩田園”1000畝展示區主要包括油菜、向日葵、射干、桔梗、紫蘇、馬鞭草、鼠尾草、萬壽菊、玫瑰九大主題園,輔以金盞菊、滿天星、波斯菊、百日草等近百種特色花帶,形成壯闊的大地景觀,讓游客進入劉斌堡鄉就能欣賞到遍地是花、處處是景的生態景觀;綜合服務區配套建設了停車場、導覽圖、指示牌、生態廁所、觀景平臺、觀光步道等服務設施。
“多彩田園”的建設為延慶、北京乃至全國又增添了一處賞花、采風、攝影的好去處。目前,“百花園”內萬壽菊、馬鞭草、向日葵、鼠尾草等鮮花怒放,高低錯落有致,顏色鮮明,層次感強,形成多姿多彩的田園風光,吸引了北京市區及周邊地區大量游客,據不完全統計,“百花園”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以上,周末、節假日每日接待人數超過5000人。壯闊的大地景觀不僅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很多新婚夫妻、婚紗攝影公司甚至選取了這大片的花海拍婚紗照。橘色的萬壽菊、金色的向日葵、紫色的馬鞭草……花與蝶相映成趣,游人嬉戲花叢間,撲蝶、放風箏、賞花,猶如到了人間天堂,這美景竟不次于那舉世聞名的普羅旺斯,難怪新婚的夫妻也都要在這留下浪漫的一刻了。
市民四季賞花 村民一年有錢賺
劉斌堡鄉位于四季花海溝域的溝頭,建設“花海第一印象”也是為了讓市民來到劉斌堡便能感受到一年賞花、四季觀景的獨特魅力,也讓當地群眾不出村便能打工賺錢,分享花經濟的成果。
春季——金黃菜花 國色牡丹
春季,萬物復蘇吐綠的時候,劉斌堡鄉姚官嶺村的百畝油菜花已經探出了金黃的花蕊,浩瀚的油菜花海頗為壯觀,吸引了前來攝影和游玩的大批游客。油菜為村里的菜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油菜全身是寶,花、莖可以食用,油菜籽可以榨油,油菜花更具觀賞價值。據村民介紹:每畝油菜花的純收入能達到三、四千元。另外,收獲油菜以后還不耽誤種植大白菜、蘿卜等大陸菜,村民都愿意種植這種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都很高的經濟作物。
大觀頭村的牡丹種質資源基地自建成以來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睞。五月初,牡丹盛開之際,許多游客慕名而來,萬花從中人影婆娑,笑聲不斷。此外,中科院和農科院的很多教授也都帶著自己的學生來牡丹基地做科學實驗,為鄉村的世外桃源帶來一股科學氣息。據悉,今年劉斌堡鄉將繼續擴大牡丹種植面積,將原有的120畝擴大到200畝,牡丹和芍藥的品種增加至800個以上,幾乎涵蓋了國內外牡丹的所有品種。
夏季——火紅玫瑰 花仙芍藥
進入夏季,市民可前往劉斌堡鄉劉斌堡村觀賞今年新引進的200畝玫瑰。今年有很多市民前來觀賞,也有很多情侶專程來玫瑰園拍婚紗照,徜徉在玫瑰園感受著愛情的浪漫氣息。京郊延慶為市民們新增了一處感受濃濃愛意的浪漫勝地。
六至七月份,大觀頭村的芍藥花陸續開放,不但為當地增添了一處亮麗的大地景觀,也為大觀頭村村民新添了財路。大觀頭村村民齊立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種玉米一年到頭一畝地也就能掙300到400塊錢。后來種黃芩雖然價格比玉米要高,但收購價格起伏大、風險高。現在,大家把地租出去種牡丹,一年租金就800元,加上種植基地還需要雇傭當地的勞動力負責日常管理和維護,一個月也能掙到1500到1800元。這樣算下來,除了冬閑的幾個月外,每人每年能掙到14000元左右,比種大田玉米劃算多了。”劉斌堡鄉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種植基地的建成和不斷擴大將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開辟更多更新的途徑。劉斌堡鄉將借助這一優勢平臺推進地區種植結構調整,引導農民種植觀賞價值和經濟效益較高的花卉,形成村域特色,進而開發以“賞花避暑”為主題的民俗旅游項目,以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秋季——壯觀葵海 千畝花卉觀光園
劉斌堡鄉在景觀建設上重點突出“一村一品”,根據各村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種植各類觀賞性和實用性兼具的特色花卉,營造“一村一景觀,村村有特色”的景觀效果。2013年,劉斌堡鄉將在周四溝村西側的大牛峪溝建設大牛峪公園,已在園區入口規劃種植200畝油葵,打造獨具特色的向日葵主題公園。
記者在劉斌堡村西側百花園中看到,昔日雜草叢生的道路綠化帶已經被平整一新,多彩田園內百花怒放,游人如織。當地的花農正在采摘萬壽菊、種植蕎麥和板藍根等農作物和重要藥材作物,此外,這里還種植了紫蘇、射干和桔梗等中草藥。“今年,我們將在穿鄉而過的延琉路兩側種植十余種花卉共計1000余畝,讓游客一進入劉斌堡鄉就能欣賞到遍地是花、處處是景的生態景觀。“我們把土地從村民手里流轉出來,既讓群眾得到流轉土地租金,還讓農民在多彩田園打工賺錢,多彩田園內農作物和花卉如油菜花、萬壽菊、中草藥、油葵等還能以訂單農業的方式進行銷售,一舉多得”,劉斌堡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說。2013年劉斌堡鄉還將在不破壞白河渡槽主體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周邊環境建設花海溝域標志性入口,打造‘四季花海’西大門的優美景觀。
冬季——鴻運紅掌 溫馨蝴蝶蘭
作為劉斌堡鄉發展最早的花卉品種,現在的紅掌和蝴蝶蘭兩大種類已形成當地特色花卉產業,不僅填補了延慶冬季賞花的空白,也為劉斌堡鄉山南溝村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村里幾乎所有的剩余勞動力都在此打工,他們不出村就能打工賺錢,村民多了一條致富門路。冬天進入溫室大棚,撲面而來的卻是一股濃郁的春天氣息,一株株蝴蝶蘭和紅掌在溫室大棚中芬芳怒放,與室外皚皚白雪形成鮮明對比,讓游客別有一番體會。
“花卉的銷路非常好,尤其是國慶節和春節等傳統節日前后,大量花卉批發商來到我們這里批發種苗和鮮花,銷售網絡輻射到了北京周邊的所以省份,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現在就等延慶2019年世界園博會了,我們非常看好花卉產業的發展前景,信心十足”。紅掌基地負責人興奮地告訴記者。
指尖展示民俗 構筑農民致富夢
9月8日,延慶縣劉斌堡鄉在“多彩田園”花海中舉辦了“尋找指尖上的民俗文化”觀賞季活動,該活動旨在挖掘農村地區群眾實用且正日益消失的手工藝文化,讓古老的群眾手藝文化得到重視,重新煥發新的魅力和生機,以發展民俗文化,來推動當地民俗業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此次活動重點展出了剪紙、玻璃畫、蒲團、編筐、拍火盆、木偶戲、碎布拼花、掇花八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精巧的手工藝、傳統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前來觀光游客的眼球,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追捧。“多彩田園”的大片花海中,有向“剪紙三舅”詢問剪紙作品價格的,有好奇用玉米棒子皮編制蒲團的,也有想要拜師學編筐撾簍的。活動當天,劉斌堡鄉山南溝村的民俗戶主人趙青山還帶來了自己的花轎和鼓樂隊,游客可以乘著花轎暢游花海、坐轎觀花,與古老的民俗藝術互動,更有年輕情侶乘坐花轎感受浪漫氣息,花海里一片熱鬧的景象。
“三舅剪紙”:三舅本名郭升臣,劉斌堡鄉紅果寺村人,肢體殘疾,剪紙40多年,作品均為原生態,以團花為主,主脈清晰、下剪干凈、不打草稿,每一張都不可復制。鄉土氣息濃郁,曾受中國少兒藝術委員會、江蘇省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邀請參展。北京電視臺、北京日報、延慶電視臺等多家曾采訪報道過“三舅”。
烤火盆:在暖氣和空調普及之前,火盆是北方地區冬季不可或缺的取暖用具,而在劉斌堡鄉營盤村,村民至今仍保留著用火盆取暖的傳統。火盆用粘土拍制:把泥捏成盆狀,收口,加底,拍平,搟光(多用玻璃瓶子或秸棒)放起陰干十天半個月,油漆著色,飾以彩色石子,美觀實用。嚴冬一至,即可盛火取暖。冬天,一家人圍火盆而坐,在上面炒瓜子、熱飯菜,著實方便。
木偶戲:劉斌堡鄉山南溝村民俗戶“青山園”主人趙青山是一位民間藝人,喜好制作木偶,表演木偶秧歌戲。木偶秧歌是用木偶代替人,一個人操作兩個木偶人,在樂器配合中做出各種表演動作,演出各種故事情節。人形道具的頭和手以彈簧連接,增加了道具的靈活性,演出時道具的頭部可以左右搖擺,道具手持的扇子或彩綢也可以揮舞和上下翻飛。木偶秧歌的表演套路和曲牌以高蹺、秧歌的套路和曲牌為主,其伴奏音樂以鑼鼓等打擊樂器和嗩吶、笙等吹奏樂器完成。趙青山表演的木偶秧歌戲“老虎抓猴子”、“三打白骨精”等,深受小朋友們喜愛。
編筐:筐和簍是農村經常用到的實用容器,編筐撾簍在農村是個技術活兒,也是一項民間手藝。在劉斌堡鄉一些村子內,村民仍會采集荊條、柳條編織成筐和籃子,大筐可用作盛放物品,實用、結實,小籃子則十分精美,可用作擺設、盛放水果等。
老衛玻璃畫:一種在玻璃上用油彩、國畫等顏料繪制的圖畫藝術形式,流行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多見于衣柜、櫥窗、梳妝鏡上。后來玻璃畫不再流行,會繪制玻璃畫的人也逐漸減少,而小觀頭村的衛永生則是一名擅于繪制玻璃畫的“能人巧匠”。
碎布拼:碎布頭、舊衣物就此扔掉?不,這些也可以循環利用。大觀頭村的胡金榮心靈手巧,她利用碎布頭、舊衣物拼成坐墊、薄被,花樣別致,針腳細密,令人贊嘆。
掇花:周四溝村屈月香仍保留著上世紀80年代民間流行的這種繡花手藝。先將所要掇的花或字,用復寫紙拓印于的確良布料上,用繡花繃子將布繃緊、拽平,用細銅絲或漁線穿過中空的掇花針將尼龍彩線從中空的針桿、針頭上的針眼兒中引出。針尖對準花樣,一陣陣掇成精致的圖案。繡好后可用作門簾、縫制枕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