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臨近,郊區的農家院和有郊游項目的旅行社都忙得不亦樂乎,但幾乎全是各忙各的。兩邊能不能走到一起?筆者調查發現,其實近年來已有不少旅行社和農家院曾嘗試過牽手,但結果往往是一拍兩散。究其原因,雙方的誠意似乎還差一點點。
溫顯祥在懷柔區雁棲鎮蓮花池村經營著一個農家院。去年,他嘗試著和旅行社合作,為旅行團提供食宿。但如今提起旅行社,溫顯祥的第一反應是“扒了我們一層皮”。溫顯祥回憶說:“雖然多銷但利太薄,每個客人要分給旅行社50塊錢,(他們)比我們自己賺的還多。”
今年,溫顯祥的農家院在一些郊游網站登出廣告,臨近“五一”,手機從早到晚震個不停。“客人雖然零零散散地來,但在每個人身上賺的可比找旅行社多出近一倍!”溫顯祥笑著說。筆者上網搜索發現,像溫顯祥一樣給自己攬活兒的京郊農家院比比皆是。
另外,相當一部分有車的市民更青睞自駕游,而不愿意走旅行社報團。私家車主李齊告訴筆者,郊游不跟團的原因很簡單:“既不自由也不劃算。”李齊說,現在郊區的道路條件越來越好,駕車出游一路觀景,時間、費用、行程自由度高,能玩得更好。“除非旅行社能為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價格。”
北京工商大學貿易經濟系主任洪濤教授認為,由于網絡信息的不確定性,游客在網上選擇農家院,特別是沒有去過的農家院,暗藏著諸如消費、安全等風險。中間如果增加一個旅行社環節,多少會起到一定的信譽保證,而且會幫助農家院帶來穩定的客源,提升服務品質,形成品牌。但關鍵是,“院社”雙方必須在不增加游客出游成本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利潤分配,靠的是“非誠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