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武隆仙女山鎮上,從主城來的老人和孩子日漸增多。隨著夏日高溫天氣到來,主城區的“消夏候鳥”們逐漸開始遷徙到仙女山、金佛山、千野草場等涼爽的高山地帶居住,吃農家菜、住農家樂,過農村生活,漸成時尚。
“好安逸!一個月花1400元,就能暢享山清水秀!”7月18日,63歲的楊成友攜老伴入住坐落于萬盛黑山谷的欽好農家樂。
楊成友算了一筆賬,在城里,一家人的月開支不會低于3500元。“住在農家樂,不僅生活成本降了,還享受天然空調,吃綠色食品,何樂而不為?”
農家樂老板胡大云說,在景區周邊長住的大都是老年夫婦,“這些退休老人,有錢又有閑。”而據市農家樂產業協會估算,每年約有4至5萬市民前往農家樂避暑。
如此龐大的消費群體,足以讓各路“資本”垂涎。“目前我市農家樂已接近兩萬家。”市農家樂產業協會秘書長趙琴說,五星級的農家樂有7家,四星級的有26家。由于市場前景看好,市場主體眾多,一場以差異化搶優勢求生存的競爭已日漸激烈。
各個區縣:提檔升級搶市場
據記者調查,我市農家樂的經營形式大致有三:一,直接出租房屋,按月收取房租;二,按人頭算費用,包吃包住;三,按天數算費用——主要針對周末避暑的客源市場。
“如果是采取第一種經營模式,一室一廳,每套每月可收取房租800元;包吃包住,每人每月收取1400元—2000元。”楊成友說。
楊成友曾“臥底”調查過秀山、酉陽、武隆等地的市場價格,得出的結論是:大致差不多。在價格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各大農家樂的競爭主要體現在服務上。
如今的區縣農家樂已不是記者印象中的那副模樣了——睡大通鋪,僅僅靠臘肉野菜來吸引客源。在仙女山一家農家樂記者看到,該店在每個房間都貼上獨特的“標識”:如果房客姓張,便是“張府”;如果房客姓王,便是“王府”。此外,店里還可以為每個家庭配置一名專屬“管家”,專事客人的吃喝拉撒,甚至菜品專供。
不遠處的“清風苑”農家樂的老板則別出心裁的擺出近百件古董和奇石,“這是我在農村一件一件淘的”,老板夏建偉說,這迎合了一些老年人的口味。
為了加強配置,黔江的“川綠農家樂”則花費4萬多元采購了一批名牌健身器材。老板劉向南說:“以前我們對農家樂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吃著農家飯、體驗一種很‘農’的生活方式層面。事實上,‘農’表明的是一種良好的生態,其他的硬件應該向城市靠攏,甚至比城里更好。”
區縣農家樂如此下血本賺得回來么?
去年,石柱縣黃水鎮農民馬澤良向親朋借了10萬元,將自家的小樓改造成了16間標準客房,開辦“老土人家”農家樂。今年夏季,他有10間客房被長租,就這一項,就為他帶來固定收入4.5萬元,加上平時的散客,“今年掙10萬元沒問題。”
“老土人家”為客人提供標準“三餐”——早餐是雞蛋、面條、粥;中午和晚上兩葷三素。糧食、菜、家禽主要是自家種養,成本較低。“利潤基本能達到50%。”馬澤良說。
據記者調查,目前我市區縣的農家樂大多像馬澤良家的一樣,開始更多考慮顧客需求,在硬件上提檔升級。馬澤良說,每年夏季是農家樂市場的消費高峰,收入將占全年收入的1/3,“此時花點血本搶市場,值得。”
主城周邊:高中檔漸成主流
和區縣相比,主城周邊農家樂的交通更為便利,能吸引的客源更多。此外區縣農家樂多為家庭作坊式,而主城周邊的農家樂大多已完成產業升級,開始朝規模化方向發展。
近來,歌樂山“森林農家樂”的老板黃近有些郁悶。最近一個星期,他只接待了10個客人,“都是來吃特色菜的。”他發現,大多數客源都奔大型農家樂去了,到家庭式農家樂的客人越來越少。
在“森林農家樂”附近,有一個投資數百萬的大型農家樂。農家樂是仿古四合院、內有小型兒童娛樂場,院外有攀巖墻,各種娛樂設施也比較齊全。
該農家樂老板劉文模透露,他每個月的營業額都在30多萬元以上,客源也主要是單位客源。為了在差異化經營上做足功夫,他們辟出一塊地,將網絡上的“開心農場”照搬了下來。5平方米的地,每年以150元的價格租給游客種蔬菜。“這吸引了部分家庭客戶,目前租出去了15塊。”劉文模說。
此外,他還開辦了養羊場。“冬季客人吃的烤全羊,全是生態喂養。”劉文模很是自豪。
同樣為了爭奪客源,巴南的“石嶺山寨生態園”建設之初就定位于“高端”。整個生態園占地上千畝,擁有380余個床位,能容納560人就餐,建有專業會議大樓。同時,山寨還設置附屬農場,住在這里可以種菜、圍獵。
“農家樂競爭激烈,不出新招怎么吸引客人?”巴南區橋口壩的馨逸度假村負責人謝彬告訴記者,他不僅新修了溫泉游泳池,還開發了竹筏游、攀巖、籃球、拔河、捉野雞等娛樂項目。
重師大旅游學院院長羅茲伯調查發現,近年來,主城周邊以歌樂山、縉云山、南山為主的農家樂集中區,高、中檔農家樂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逐漸占據了農家樂市場的主流。
“這些農家樂主要是外來投資,規模都比較大。”趙琴說,目前全市近兩萬家農家樂中,有近1/3是城市資本投資。這些城市資本主要集中在主城周邊,少則投資幾十萬元,多則上千萬。
城市資本的介入,讓家庭式農家樂危機重重。
黃近無奈地說,“我們沒法跟大型農家樂比,每個月賺幾千塊錢差不多了。”他也想過擴大經營規模,但一是沒資金,二是申請土地太難。
區縣政府:熱衷消夏經濟
在農家樂激烈的“卡位戰”背后,是市民“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的消夏生活方式的盛行。
“今夏我市農家樂市場會迎來‘爆炸式’增長。”市旅游局副局長秦定波說,今年我市啟動了百萬市民游鄉村活動,這對于“農家樂”市場是一巨大利好。
在此大背景下,各區縣也開始規劃以農家樂為代表的“消夏產業”。
今年初,綦江區郭扶鎮高廟村出現了“農家樂一條街”。該村鑫欣農家樂老板田維良告訴記者,旅客全部來自主城和周邊區縣。
除了郭扶鎮,綦江區境內的橫山、古劍山、老瀛山等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區,都在發展“消夏經濟”。這些地方海拔高,發展一二產業沒有先天優勢,農民增收相對困難。發展消夏經濟,成為一條新路子。
當地旅游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規范產業發展,政府對所有家庭式農家樂統一房屋風貌,量化他們的服務標準并隨時監督檢查。
合理的規劃,促使消夏產業良性發展。目前,高廟村村里農家樂達到45家,日接待能力提升到1500人次。按每人每月消費1200元計算,全村夏季毛收入可達三四百萬元。而據該區旅游局估算,今年,該區高山地區農家樂總收入可達兩千多萬元。
在石柱縣黃水鎮,去年成立了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發展農家樂。目前已有近百家農家樂加入合作社,大部分都是移民。
“去年‘黃水人家’合作社共接待游客食宿8.6萬人次,實現收入620萬元,社員戶均收入6.9萬元,資產總規模超過4500萬元。”黃水鎮黨委書記譚祥平說。
“黃水人家”不僅提升了黃水鎮的旅游接待能力,還為離開土地的水庫移民鋪就了一條致富路,告別了“住樓房愁生計”的日子。
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伯:讓“家”的味道更濃
山區發展家庭式農家樂能真正幫助農民增收。地方政府應該大力培育和支持,對其進行技術培訓,使其經營規范,建立獎罰制度,讓小、散的農家樂不亂,各有特色。
家庭式農家樂也有大文章可做。家庭農家樂有其他農家樂難以復制的特點,所處位置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主人可以利用農業資源把“特色化經營”做深做透,可以在“農事體驗”上創新經營模式,把“家”的味道做得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