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北口鎮河西村,有這樣一個民俗院,房間不多,既沒有空調,也不帶獨立衛生間,可每個周末卻能吸引上百的游客前來住宿,甚至到了“五一”“十一”黃金周,一天最多接待游客超過300人。
這家名叫徐正權民俗的民俗院,緣何如此火爆?
眼前的小院兒不大,石墻、灰瓦,但收拾得很干凈,只有正房三間和幾間廂房,院子里掛著幾串辣椒和葫蘆絲。小院的主人徐正權、付秀榮夫婦以及大姐徐秀蓮都在忙碌著。“剛送走了一撥50多人的學生旅游團,這不,還來不及休息,又接到了電話。北京有一家7口今天中午到……”
小院兒的墻上,一幅手繪地圖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我們村附近的長城地圖,是我閑暇時畫的。”仔細觀察,地圖描繪了司馬臺長城和金山嶺長城兩段,并詳細標注了門票價格、游覽時間和其中的幾個重要景觀節點。
“在司馬臺長城西段,有麒麟影壁,在東段,有望京樓、天梯,這些都是不能錯過的景點……”說起當地的名勝,徐正權如數家珍。每當家里來了游客,徐正權都會主動為游客介紹當地的名勝古跡,包括長城、廟宇以及抗戰紀念館等,還手繪了一張長城游覽地圖,提醒游客注意游覽時間和安全。“登長城的口很多,小岔路也很多,很多客人都是第一次來,常發懵不知道從哪個口上去更方便?有的客人想多走走,有的客人只是走馬觀花。根據客人的情況,我再給他們詳細介紹。”
今年81歲高齡的徐秀蓮,一直幫著弟弟、弟媳打理這家民俗小店。拿拿筷子、端端碗,閑暇之余,徐秀蓮最喜歡和游客們聊聊過去的事兒。“1946年,在古北口地區有一場大規模的戰斗,那年我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徐秀蓮提起那段歷史仍然印象深刻。“給躲在山里的家人送飯,八路軍為我家挑水……當時的許多事我都記得。我就是想讓年輕人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
一輩子給家里人做飯的付秀榮,自開辦民俗院就當起了主廚,拿手的扣肉、醬肘子肉、紅燒排骨、燉柴雞成為招牌菜。做菜給客人吃可不能馬虎,口味、火候以及菜品的顏色和葷素搭配也開始講究起來,“比如炒豆腐是白的,涼拌西紅柿是紅色的,清炒油菜是綠色的,黃燦燦的攤雞蛋,紅色的燉肉,這些菜擺上餐桌就像一朵花一樣,客人吃著也有胃口。”付秀榮提起做菜,頭頭是道。客人吃過都說,“吃得順口!”為了增加飯菜的趣味性,付秀榮還絞盡腦汁設計了許多菜肴,并為它們起上了極具個性的名字。“絕代雙驕”即青椒炒紅椒,“猛龍過江”就是小蔥腌黃瓜……為了讓游客也體驗其中的樂趣,付秀榮還特別在院子里掛起了一塊小黑板,讓游客為菜品起名。
付秀榮大媽開朗熱情,客人來了也都愿意跟她聊聊天,人們都說“到徐大叔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即使跟年輕人聊天,付秀榮大媽也溝通無障礙。“曾經一個女孩因為失戀到這里散心,我尋思著牽線搭橋給她介紹個對象,沒想到還真成功了。現在,我登記了很多客人的聯系方式,感覺合適的就幫助他們建立聯系。現在都成了三四對了。前段時間,還有帶著孩子來看我的呢。”付秀榮大媽說起這個,臉上樂開了花。因為相親,徐大叔家在網上出了名,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到這里游玩,甚至還有相親網站把這里設為一個相親活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