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婺源縣江灣篁(huáng)嶺民俗文化村的第一條觀光索道完工。這是婺源第一條建成的觀光客運索道,它使隱藏深山的篁嶺村有了通往外界的捷徑,該索道的竣工標志著一個全新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在婺源應運而生。
“篁嶺模式”,這種搬遷安置地質災害點與新農村建設完美結合,通過市場經濟杠桿進行產權收購、建設品牌鄉村景點,進而延伸產業帶動一方致富的旅游發展新模式宛如一顆新星,正劃破天際,在寒冷的冬日里發出耀眼的光芒。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一場沒有硝煙的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戰正在悄然打響。
江西婺源,東面與浙江交界,北面與安徽交界,特殊的區位優勢,濃郁的文化傳統使得這里榮膺“中國最美鄉村”稱號。每年三四月份油菜花盛開之際,境內外游客紛沓而至。
婺源的石耳山腳下,因“曬秋”聞名遐邇的篁嶺村,更是一處“天人合一”的理想家園。每到秋天,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稻谷出現在每家每戶的屋頂木架上,形成了婺源獨有的篁嶺“曬秋”農俗特色景觀,有關篁嶺“曬秋”的攝影作品,曾在全國獲得十多次大獎。
時至今日,一種鄉村旅游發展的嶄新模式——“篁嶺模式”,正在江西悄然上演,引發世人關注。
突破傳統地質災害 搬遷安置與新農村建設完美結合
篁嶺模式的誕生,并非偶然!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受地形限制,久負盛名的“曬秋”篁嶺村交通不便且嚴重缺水,絕大部分農田、土地等生產資料都在山下,給村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變。因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婺源篁嶺村一直是上饒市重要地質災害監測點之一。
1993年6月,2名村民因突發性的山體滑坡掩埋身亡;2010年7月,連續降雨致使無人居住閑置的房屋腐爛倒塌,巷道排水不暢導致當地一天內連發3處地質災害。
為了解決地質災害對村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的隱患,早在1978年,政府就鼓勵了部分村民搬遷下山;1978年和2002年,婺源縣委、政府及江灣鎮政府曾先后兩次動員全村集體搬遷,然而由于資金問題搬遷工作未能完成,山上仍有七十多戶村民居住。
一邊是村里大部分閑置房屋年久失修,腐爛倒塌;一邊是篁嶺獨特的景觀資源在逐年消失,面對著嚴峻的考驗,如何在發展中尋找出路成為長期以來困擾婺源江灣發展的大問題。
2009年,這一問題開始有了轉機。此年11月,江灣鎮人民政府與婺源縣規劃勘測設計院共同編制《江灣鎮栗木坑村委會篁嶺村整體搬遷安置規劃》,由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斥資捌佰萬元人民幣對篁嶺村進行整體搬遷,在交通便利的江灣—曉鳙鄉村公路旁建設3層新徽派風格建筑,新建安置房77戶,搬遷人口320人,總建筑面積15047平方米,戶均住宅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這一舉措不僅解決地質隱患對村民生命財產的威脅,而且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質量。
此外,當地正在試圖通過申報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民政搬遷扶持、國土的地質災害整治、教育部門危房改造等方法解決新村小學、眾屋等村莊公共設施搬遷重建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以達到全村徹底搬遷安置的目的。
村民的搬遷解放了篁嶺的旅游資源。在此基礎上,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始著手篁嶺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他們參照國內古村旅游開發的經驗和教訓,在對篁嶺村進行地質災害評估、資源評價、準確定位和要素整合的基礎上,提出篁嶺發展旅游產業的目標和策略,并樹立了要將篁嶺村建設成全國知名的鄉村旅游發展典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標桿的目標。
自此,一個長期困擾婺源篁嶺發展的問題迎刃而解,一個新的旅游景點開始“生根發芽”。
古村資源有效利用“篁嶺模式”應運而生
2010年5月的全省鄉村旅游工作會,旅游景區開發與保護成為會議爭論的熱點。
同樣,作為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典范,婺源的鄉村旅游也面臨著此類問題且亟待突破,開發與保護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日益激化的趨勢。
“篁嶺模式”,通過市場經濟杠桿,對村莊進行全面產權收購、搬遷安置的辦法,從而保持了婺源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徹底實現了對村落建筑及風貌體系的規劃和保護。
據悉,由“篁嶺模式誕生的“篁嶺民俗文化村”,圍繞鄉村文化元素主線,預計投資人民幣1億元。該項目在保護的基礎上治理地質災害,利用村民舊的生產資料打造旅游產品,從而改變了婺源旅游產業單純依靠門票獲利的經營模式,探索鄉村旅游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文化娛樂、民俗體驗、旅游會展等綜合配套型轉變。
記者了解到,改造后的“篁嶺民俗文化村”著重開發旅游文化產業特色項目,主要包括:美術攝影及影視創作基地、農家民俗生活體驗基地、農耕文化展示基地、民俗文化演繹及特色農家客棧等項目,最終將篁嶺村打造成婺源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藝術影視村落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典范。
“篁嶺模式”是一種嶄新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在保持鄉村文化“原真性”的同時,該模式著重對村落進行內涵挖掘、文化灌注,從而提升了旅游產品的品質質量。
輻射效應:延伸產業帶動一方致富
篁嶺模式是江西乃至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突破,是一場深層次的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更是全省鄉村旅游工作會與會專家討論的成功“結晶”。
未來,要將旅游發展成為一個地區的龍頭產業,則必須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資源競爭向文化競爭轉變、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然而時至今日,作為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典范,婺源的旅游現狀仍處于初級的門票經濟、單一的資源競爭和原始的觀光旅游階段。在此情況下,促進旅游景區商業贏利模式改變,抓住項目發展契機和適應市場的需求則成為旅游發展的當務之急。
據了解,“篁嶺模式”定位為村民借助延伸旅游文化產業致富的平臺。日后的發展中,“篁嶺模式”將對資源進行整合改造后與農戶合作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將農民土地進行流轉,共同開發觀光農業,并與農民形成經營產業鏈條,實行訂單農業生產,將農戶真正融入產業項目中。該項目在確保每戶村民全年收益總額的基礎上,讓有意介入產業開發的村民進入農村經濟合作社,參與公司項目合作,實現村民身份的就地轉換,實現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村掙錢效果。
篁嶺民俗文化村不以門票獲利,這種深度旅游發展項目在婺源尚數第一家。
“篁嶺模式”通過走文化產業拉動之路,在低或免“景點門票”基礎上主要通過住宿鄉村客棧、品味特色餐飲、觀賞傳統民俗表演、體驗鄉村生活、選購地域特色產品和手工藝品及乘坐觀光索道來轉變經營模式。在這種背景下,農民轉變了原有角色,將變成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服務者,也成了文化產業的最大受益者。
此外,在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篁嶺模式”通過培訓學習和外來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得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這將在增進鄉村地區與城市的交流,縮小了城鄉間差距,加快鄉村的城市化進程方面意義深遠。
“篁嶺模式”的誕生,孕育了巨大的生命力,這種嶄新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一旦形成氛圍,必將在婺源乃至全國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引發旅游行業轉型升級風暴;必將在構筑和諧社會,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起到巨大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旅游產業發展中的一次大膽嘗試必將使篁嶺成為一顆閃耀在綠色婺源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