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門源縣依托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集生態、休閑、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業,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了全縣旅游業發展進程,探索出了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途徑。
發展現狀
旅游資源豐富。境內自然風光神奇秀美,西部是祁連山金牧場和崗什卡雪峰,中部是百里油菜花海,東部有仙米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多處名勝古跡,74座伊斯蘭教清真寺和3座藏傳佛教寺院,現有1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3個“我心中最美麗的青海十大景觀”。
基礎設施完善。加大鄉村旅游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步改善了鄉村旅游吃、住、娛、購等服務條件,延長了產業鏈條,增強了發展后勁。同時,組建了“金門源”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把部分鄉村旅游景點的經營權轉讓給旅游公司,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實現管理權和經營權相分離,鄉村旅游產業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
產業規模壯大。鄉村旅游業的升溫和快速發展,吸引了眾多游客,以自駕旅游、組團旅游為主的游客絡繹不絕,全縣鄉村接待總量呈逐年增長趨勢。目前,全縣培育各種農(牧)家樂56戶,餐飲總接待能力為4720人,直接從業人員376人,從業農牧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鄉村文化薈萃。鄉村旅游開發中,在注重保護和開發古建筑、弘揚伊斯蘭教和佛教、傳承民俗、山水等文化的同時,打造出了具有生態、人文、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華熱”歌會及服飾表演、回族“宴席曲”演唱會,回族民俗展、賽馬會等鄉村旅游文化品牌,為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構筑了文化平臺。
旅游商品凸顯。在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旅游商品開發的意見》等一系列地方法規性文件的基礎上,培育了興農蜂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門源奶皮廠等8家旅游商品企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麻蓮回族刺繡、北山“窩兒枕”傳承及“窩兒枕”生產加工等,全縣旅游商品生產企業、手工作坊等年銷售額穩步提高。
城鄉協調發展。鄉村旅游在城鄉之間架起了橋梁。城市居民在鄉村旅游活動中感受到了農村生活風貌,同時也傳播了城市文明,農牧民在旅游服務實踐中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顯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凈整潔,環境條件逐步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對縮小城鄉差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發展思路
以“活”激發,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思路。旅游業發展的初始階段,要大力實施政府引導戰略,抓住機遇,圍繞綠色、生態、特色,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快鄉村旅游發展進程,著力把門源建成高原生態旅游示范區的重要區域。同時,要研究制定旅游產業發展政策,通過實施政府主導型戰略,內引外聯,加大對生態旅游景區的保護、治理和旅游城鎮民族特色化的建設改造力度,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文化,積極扶持、引導旅游企業,建設、規范旅游服務節點,力爭將門源建成青海鄉村旅游“北線”的核心區域、連接河西走廊的重要服務節點和旅游投資熱點區。要把鄉村旅游業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高立意、高起點、高標準編制鄉村旅游的保護與開發利用詳細規劃,實現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目標。
以“實”強化,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方式。鄉村旅游開發要以鄉村田園風光、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為旅游吸引力,以農牧業和農村特色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考察學習、參與體驗。同時,要圍繞產品主題和文化內涵,精心策劃一批游客參與性強、具有體驗趣味的活動項目,加以開發建設,讓游客充分體驗鄉村民風民俗、農家生活和勞作形式,在勞動的歡快之余,購得滿意的農副產品和民間工藝品。比如,蔬菜采摘、魚塘垂釣、草原騎馬、休閑觀光、風光攝影、登山探險等各種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鄉村游體驗項目。
以“建”驅動,創新鄉村旅游發展環境。要在景區景點內開辟空地修建固定停車場、重要時段設置臨時停車場,規劃設置車輛分類停放區域。要完善旅游引導標識系統,積極推進旅游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的普及和規范,重要路段設置符合國標的鄉村旅游及交通標識,并統一納入道路建設規劃。要加強旅游景區環衛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和運行管理,切實維護旅游景區良好的環境和秩序。要大力推廣星級廁所標準,在旅游交通干線和主要景區景點修建旅游星級廁所。要加大多部門聯動力度,確保重點旅游項目及景區景點水、電、通訊等及時到位。同時,要圍繞新農村建設暨村容村貌整治,美化、亮化、凈化新村莊,引導和培育“農家樂”等旅游產業,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優勢產業基地,全力打造鄉村旅游發展新亮點。要加強旅游市場管理,積極培育和完善鄉村旅游市場體系,對于定點飯店和景區、景點等旅游企業,按照旅游行業一系列標準,強化監督管理,使其真正面向市場,依法經營、公平競爭。
以“推”優化,創新鄉村旅游工作機制。要進一步擴大旅游產業招商引資規模,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快建立多渠道籌資發展旅游業的市場機制和投融資機制,本著“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吸引更多資金加快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的開發。同時,在統一規劃前提下,進一步放寬政策,組織和吸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鄉村旅游業開發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投資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向旅游業,政府投資重點放在關系全縣旅游業發展大局和整體效益的旅游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建設方面。
以“育”推動,創新鄉村旅游的商品開發。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等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相融合。要著力組建鄉村文藝表演隊伍,精心編排表演劇目,組織華熱服飾、回族宴席曲、地方眉戶戲等,開展經常性演出。要做大做強現有蜂產品、奶制品、菜籽油、青稞酒等具有一定發展前景的旅游商品加工業,積極開發刺繡、藏毯、藥枕、沙棘保健品、礦泉水等旅游產品,豐富旅游商品種類,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位。要積極配合民俗一條街項目實施單位,努力把這條街道打造成特色鮮明、品位突出的游客休閑、購物、娛樂消費街區。
以“才”提升,創新人才隊伍培養機制。要把旅游人才培養、職業培訓和特殊人才引進作為全縣人才隊伍建設的首要工作來抓,加強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培訓。要積極引進旅游人才,努力培養一批守法紀、有文化、善經營、懂管理的鄉村旅游人才。要采取多種措施,開展旅游景區、星級農家樂等負責人的培訓,實行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