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又到了“滿街楊柳綠如煙,畫出清明三月天”的日子,到農家院“接地氣”,是這些年城里人每年必需的活動。擱以往,咱沒嘛顧忌,拔腿就走,走哪是哪,哪哪都是原生態,住兩天舒服半年。但現在不行了,越來越多的農家院已經“鳥槍換炮”,“洋灰”(水泥)從院鋪進屋,瓷磚從地貼上墻;砍了真樹換假花,拆了土炕架席夢思……弄得比城里還城里。難怪有人擔心,再介(這)樣發展下去,傳統農家院早晚得絕跡。抓緊跟聯合國某些組織聯系,給農家院提前“申遺”,免得將來孩子們不知道嘛叫農家院。
當然,這么說有點嚴重。不過,近幾年農家院的“味兒”,變得的確厲害,而且越有錢的鄉村,變得越邪行。“一明兩暗”的北方傳統農宅,基本改造得沒嘛了,全是里外鋼筋加水泥的小洋樓、小別墅;自然樸實的山野峰巒,也雕琢得面目全非了,假廟偽和尚全成了悠久的“歷史”。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山里愣建高爾夫,村里敢蓋“天安門”,說鄉村不鄉村,說城市不城市,哪也不挨哪。
其實,咱能理解農民兄弟的良苦用心,甭管人家把農家院改造成什么樣,畢竟是想迎合城里人的心理,希望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到農家院,放松身體放飛心情。但是,他們不明白,城里人到農家院去的目的,一是享(受)“土”,二是享(受)“真”,沒“土”沒“真”,大老遠地跑那干嘛去?!再說,農家院再“洋”能洋過五星級酒店和豪華別墅嗎?說到這,想起一位很熟的大姐,多年前她在薊縣買了一個農家院,原本打算每年夏天自己去度假,沒承想這些年“農家院度假”那么火,于是也把買給自己的農家院,開發面向社會。不過,大姐的開發跟當地村民不一樣,村民們是越開發越“城市”,她是越鼓搗越“鄉村”,成了當地聞名的“土大力”,房前栽花屋后植草院里種樹,而且是石墻石桌石板凳,土雞野菜大鍋熬。看得出,大姐追求的不是最土而是更土。結果,使得但凡到過那的人,去了一次想兩次,去了兩次想下次。總之,“火”得她自己都感到意外。
說實話,舉大姐的例子,是希望有關旅游的部門能有所借鑒,盡快告訴農民們農家院應向何處去?改造原來的農家院沒錯,讓衛生條件更好,讓住宿環境更佳,等等,都是必需的。但這不等于非得把農家院弄成“四不像”。曾去過日本的農家院,人家仍然保留著傳統風格,床該榻(榻米)還榻,門該拉還拉,澡該泡還泡,鞋該夾(人字拖)還夾,只不過哪哪都一塵不染,干凈程度不亞于五星級賓館。可想而知,常年在城里“水泥盒”里住的人,能不有空兒就上那跑嗎?!其實,咱的農家院也該這樣,既能堅守自己,也能招來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