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的櫻花、翠綠的茶園、可口的楊梅——從4月起,余姚連續舉辦了四明山茶文化節、櫻花節和楊梅節,當地還有葡萄節、柿子節、牟山湖大閘蟹節等多個農事節慶貫穿全年。
近年來,“到農村去”逐漸成為都市白領追逐的潮流,各種旅游節慶活動在杭州灣各地應運而生。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節慶活動基本上都是將本地特色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在努力迎合都市人口味的同時,同質化程度嚴重,市場吸引力正在逐年衰減。
如何讓鄉村游成為旅游市場的一個新增長點?
怪圈:寧波每兩天就有一個節慶
寧波市政協委員趙吉明做過一次調研,僅寧波每年就有大小節慶活動近200個,其中六成與旅游相關。比如,除寧波國際服裝節、中國開漁節、中國徐霞客開游節等“國”字頭節慶外,還有諸如鄞州西瓜節、慈溪楊梅節、江東美食節的區域性旅游節慶。“若按每年200個節慶來算,等于每兩天寧波就有一個旅游節慶。”新寧波人李先生這樣說。
以奉化為例,再過幾天就是奉化的水蜜桃節了,目前,桃農和政府都在忙著四處吆喝。而就在兩個月前,也是在這片桃園里舉辦過“桃花節”——也就是說,一棵桃樹誕生了兩個旅游節慶。為整合節慶資源,今年4月,寧波市農旅辦從各地有規模、有特色的農事節慶活動中精選了37個,整合組辦了一個寧波市農家樂休閑旅游農事節慶主題活動。
尷尬
A、不是每個農民都買“節慶賬”
據了解,當前以各類采摘為主要內容的旅游節慶活動大多由政府主辦,初衷是想借助節慶提高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在這些節慶中,農民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那么,他們又是怎樣看待這種活動的呢?
“今年楊梅節的第一天,就接到了來自浙江農民信箱的50筐楊梅訂單,不出門一天收入就上萬元。”慈溪春望果蔬有限公司的老板茅春苗打心底歡迎楊梅節。
但并不是每個農民都買“農事節慶”的賬,“絕大部分楊梅是水果商收走的,而不是游客摘走的,游客自駕游采摘量微乎其微。”梅農老劉這樣說。
無獨有偶,象山鶴鋪的枇杷種植戶黃先生今年就沒有讓游客進果園。他說:“一根果樹枝要培養好幾年才能長出來,有人進了園子不愛惜,為采摘好枇杷就把樹枝掰斷,很心疼啊!好幾年都長不起來。”
B、農家樂愛唱“同一首歌”
在寧波,隨著旅游節慶而誕生的,還有一些漁農家樂項目。近日,原生態的鄉村民俗文化村北侖春曉鎮民豐村開門營業;有近400年歷史的古村落鄞州章水鎮李家坑村10多家農家樂也翻新掛牌……據了解,目前寧波有農家樂休閑旅游特色村108家。去年,全市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共接待游客1191.8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1.3億元。
“農家樂剛開業生意都不錯,但消費后勁不足,到處都是水果采摘、土菜、垂釣、農業觀光,千篇一律,去過的農家樂就不會再去第二次。”記者在民豐村隨機攔訪的不少游客這樣表示。
實際上,這確實是當前農家樂面臨的尷尬:幾乎所有農家樂都在唱“同一首歌”, 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粗放型經營,商業化痕跡太重,因復制他人而缺乏競爭力。
出路:鄉村游宜打造區域化品牌
鄉村游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難題,如何走出同質化怪圈?
“就經濟賬而言,游客采摘與自采自銷在收益上沒有明顯增加。比如,西瓜成熟期相對集中,一個大棚的西瓜三五天內就一起上市了,而游客采摘并不集中,量也不大,不利于集中銷售。”趙吉明說。
他認為,衡量一個節慶是否有價值,文化內涵、經濟效益和群眾參與度三方面缺一不可,旅游節慶應以此為標準,取締一批沒有生命力的節慶,整合那些主題雷同、內容相似、辦節時間相近的節慶活動,走差異化競爭路線。在杭州灣地區,具備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農事節慶背后,不僅有一個產業,還有一個響亮的區域品牌,如西湖龍井、臨安山核桃、桐廬蜂產品、千島湖有機魚等。他們的成功經驗,對于寧波都具有借鑒意義,譬如,做精一個品牌很重要,類似“注冊服務類商標、創作宣傳口號、設計節慶徽標和吉祥物、制作宣傳畫冊等,甚至還可以延伸到玩具開發、禮品設計、動漫創作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