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到五一再到端午,在每年的春天,依次排列的小長假把工作日與休息日倒來倒去,也帶來了更多短途周邊游的便利。但即使是在北京周邊這樣發展迅猛的地方,把游客留住過夜,也是許多地方一直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
波士頓咨詢公司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到2013年,中國有望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旅游市場。目前占中國旅游業務和支出絕大部分的國內游預計每年增長16%,到2020年市場價值將增至3.9萬億元人民幣。報告特別提出,“過夜休閑游”是未來的亮點,快速增長的需求來自大幅增加的中產人群及富裕消費者。
這份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過夜休閑游的中國城市消費者數量不足2億,同時,未來幾年,中產人群及富裕消費者的數量將大幅增加,特別是來自小城市的游客,將為旅游業帶來巨大機會。該公司預計,中產人群(劃分標準為6萬—10萬家庭年收入)及富裕消費者數量將從2010年的1.5億增加到2020年的4億。
國內游、周邊游從來都是最大的旅游市場。特別是進入4月,京郊將進入花季,桃花、梨花甚至油菜花,一撥撥地吸引著眾多市民走向郊區,但和幾位郊區旅游行業的朋友聊天,都不約而同地對如何留住游客而犯愁。游客來了,花也看了,再吃頓農家飯,甚至連吃的喝的都自備了,什么消費都沒有,走了……這對滿腔熱情年年舉辦各式賞花節吸引游客的郊區縣來說,實在離期望值太遠,于是,通過舉辦各種音樂節之類的活動把人留下的招數也成了越來越多的旅游節的新項目。
其實對游客來說,留下來的理由并不缺少,即使沒有更多的娛樂活動,清新的空氣、遠離喧囂的寧靜,本身就是出游的最大理由。但硬件條件的差強人意,特別是住宿條件,已經成了許多地方最大的短板。此外,軟件上的服務、文化等等,也和市場需求差距不小。
需求提高了,但提供服務產品的品質卻沒提高,在交通越來越便利的今天,誰敢保證,看完演出,就不會開車回家睡個安穩覺?